相关附件:
【打印文本】【关闭】

收藏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链接
“这是新建的现代化鸡舍,实现了喂料全自动、饮水全自动、温控预警全自动、鸡蛋传送全自动等功能。更加省力,养殖环境更可控了。”6月12日,在田家镇五庙村黄友财家禽养殖场,负责人黄利兵望着现代化鸡舍,笑容满面。
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在五庙村,当地立足资源禀赋,规模化、现代化发展特色鲜明的特色养殖业,激活乡村振兴“新引擎”。近年来,该村特色养殖业实现年产值上千万元。
蛋鸡养殖促增收
“咯咯哒、咯咯哒……”6月12日,在蛋鸡养殖户黄政的鸡舍里,一只只毛色鲜亮的蛋鸡正在啄食、饮水,产下的新鲜鸡蛋经过黄政收集、分拣、装箱后,当天运往市场。
“我们一共养了一万余只鸡,每天产蛋量在九千只左右,收益还是比较可观。”黄政告诉记者,蛋鸡养殖每年能为他家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,小小的鸡蛋是他增收致富的底气。
谈起他的创业之路,黄政感慨万千。“因为父亲有残疾,我在大学毕业后,就回来和父亲一起养鸡,算子承父业。”黄政说,一开始家里只有三千只蛋鸡,但面对家里急需用钱的情况,显得捉襟见肘。
在接手了养鸡场后,黄政逐渐扩大养殖规模,然而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。“在规模有5000只的时候,一次疫苗打错了,就有2000只鸡光吃食物不下蛋,只能低价处理,损失很大。”为提高养殖技术,黄政四处请教,加强学习,养殖蛋鸡逐渐得心应手,鸡蛋质量不断提高。
“在市场开拓方面也会遇到客商不守诚信的问题,但总体而言,在四川、重庆,还是积累了不少客户,市场销售是不愁的。”黄政说,接下来,他打算通过更新设备、扩大养殖规模,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。
科技助力养殖业提质增效
6月初,在黄友财家禽养殖场,一栋新建好的鸡舍迎来了第一批蛋鸡住户。与传统养殖模式不同,负责人黄利兵在该村率先引进了现代化蛋鸡养殖生产线,助力产业提质增效。
“我们家养殖蛋鸡十几年了,以前的老式设备大多需要人工操作,费时费力。我就想引进现代化的设备,打造全自动蛋鸡养殖生产线。”黄友财说。
在现代化鸡舍里,记者看到,鸡舍环境干净整洁,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地把饲料投放在食槽内,食槽边鸡们挤挤挨挨,“咯咯咯”的叫声此起彼伏。
据悉,现代化、标准化养殖生产线包含自动投喂、环境监测和鸡蛋分拣系统。自动喂料、饮水系统可以根据蛋鸡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,定时定量供应饲料和饮用水,确保营养均衡;环境监测系统确保鸡舍气温恒定,降低疫病风险;鸡蛋分拣系统每日自动收集鸡蛋,减少人工成本。
“我们总共投入80万更新全自动的设备,既节省了人工,又改善了养殖环境。”黄友财家禽养殖场负责人黄利兵说,目前现代化鸡舍存栏23000只罗曼粉鸡,再有两个月就能产蛋,预计每天能产出2.2万枚鸡蛋,年产值可以达300万。
小鹌鹑变成“致富鸟”
除了蛋鸡养殖,在五庙村,有人另辟蹊径养起鹌鹑,年收入达30万元。
在五庙村龟山鹌鹑养殖场,一排排整齐的笼架内住满了灰褐色的鹌鹑,当有人靠近时,会发出“啾啾”的声音。管理人员李丽英正和工人们推着小车在养殖区快速穿梭,收集鹌鹑蛋,送往市场销售。
“我们采用现代化养殖模式,占地约3亩,目前存栏量达6万只。鹌鹑生长周期短、繁殖率高,我们分三批次养殖,每天鹌鹑产蛋约五六百斤,全年无休,产量稳定。”李丽英介绍说。
目前,养殖场已形成“鹌鹑蛋—肉—粪污”综合利用产业链。鹌鹑蛋每日产出后,会迅速送往内江城区市场销售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鹌鹑肉则在下半年集中售卖,由于肉质鲜嫩、营养丰富,也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。就连鹌鹑的粪便也“变废为宝”,晒干后卖给肥料厂制作肥料,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
为进一步拓展市场,提升产品附加值,养殖场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新产品的研发,“我们现在在研究制作鹌鹑皮蛋、风干鹌鹑等食品,争取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。”李丽英表示,未来,养殖场还将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,扩大养殖规模,延长产业链,助力乡村振兴。
从鸡蛋到鹌鹑蛋,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养殖,田家镇五庙村特色养殖产业正蓬勃发展。
“我村现有鹌鹑养殖场1家,规模化蛋鸡养殖场9家,共养殖蛋鸡约10万只,毎日生产鸡蛋约7.8万枚,特色养殖产业实现年产值超一千万元。”五庙村村书记吴平说。
五庙村将继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,延伸产业链条,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向深加工、品牌化方向发展,让小小禽蛋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名片”。
相关附件:
【打印文本】【关闭】
收藏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链接